110-1學期通識教師精進研討「全人通識的教學歷程:多元跨域、共學共樂」

本校通識中心於110年9月17日舉辦通識教師精進專題講座,除了向教師們介紹中心團隊,也說明有關開學後遠距教學的相關事項。內容涵蓋因防疫需求,教師須於每次課堂線上點名,待回歸校園實體上課後,須採固定座位及落實點名。教師可善用ee-class易課平台與學生互動、發起討論或指派作業等教學相關事項。同時,通識教育中心也邀請通識教師一同參與通識課程精進活動,進行課程回饋與省思,並鼓勵教師們發表與該課程相關之學術著作。通識中心也向教師們宣導,通識課程須根據校務發展進行適度調整,與聯合國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接軌,因應十二年國教之108課綱學習素養,並表示再來會積極推動全英語課程。 本次講座邀請楊佩玲老師來分享全人通識的教育歷程,並帶來「多元跨域、共學共樂」的教學經驗。講座一開始就以活潑生動的插畫問答,帶動本次分享的主軸:楊佩玲老師認為通識教育不像專業學科一樣,注重技能或專業知識的培養,而是博通知識,讓學生能透過不同的領域學習,培養觀察、思考與辯論的能力。故通識教育應以學習者為中心,培養學生的「全人發展、多元智慧、獨立思考、人格陶冶」等特質,跳脫台灣教育既有的記憶與考試導向教學。此外,楊老師也提及現代是多元與跨域的時代,教師可以組成多元跨域教師社群來設計課程,帶領學生進入跨領域的學習模式。如英語繪本的課程,即可帶領學生探討書中的議題,做各式各樣議題的延伸探討,培養學生多元的思考模式,而不被刻板印象所侷限思想。而何謂共學共樂?他認為通識教育能以多元的教具展現學習內容,例如英語教學可設計活動讓英語融入生活,也可搭配Kahoot或網路學習方式,讓課程更加靈活。而評量方式,不僅止於考試,也能以多元的評量方式來檢測學生的學習成果,或鼓勵學生多多參與課程相關競賽,使課程更加豐富、多元化。 至於如何創新通識課程?楊佩玲老師認為教師可針對學生的屬性,評估符合其特質的教學方式,與學生的生活做連結,將課程趣味化的同時,也使其具有教育、知識意涵,善用多元的評量方式,來取代制式化的測驗。講師以教育部通識課程革新計劃為例,說明了通識課程可達成以下核心能力: 邏輯思辯、溝通表達、問題解決、美感鑑賞、創造能力與國際移動。如何創新通識教育課程,引起學生之學習動機,與增加課程的互動性,皆為關鍵。而創造不同的學習方式,並透過課程設計降低學生的學習焦慮,也相當重要。 在研討會的尾聲之際,問答環節中,楊老師也一一為教師的疑問做解惑。如教材的製作、提起學生學習動機之方法,與增加課程趣味的同時,又扣緊學習核心價值與學習目標等,皆分享了她的想法。相信經本次研討會後,通識教育又能增添不少的火花。

執行單位:通識教育中心
活動日期:2021/09/17



臺北市立大學 版權所有 © 2020 University of Taipe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