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TSDGs
回首頁
關於SDGs
活動紀錄
年度報告
北市大
English
USR共同培力系列活動-大學社會責任推動與評量工作坊
2024年06月13日(四)於臺北市立大學城市發展系劉惠芳老師的邀請下,與本團隊計畫主持人莊旻達主任、本團隊計畫共同主持人李佳穎老師、海洋大學嚴佳代老師、文化大學陳盈宏老師、淡江大學涂敏芬老師在臺北市立大學博愛校區圖書館 5樓討論室共同參與交流「大學社會責任推動與評量工作坊」。工作坊相關紀錄如下: 1、 各校計畫簡介與分享 1. 海洋大學嚴佳代老師-【透過大學專業與社會責任建立社區與政策的溝通橋樑】USR計畫簡介與分享: 佳代老師分享海洋大學的「透過大學專業與社會責任建立社區與政策的溝通橋樑」USR計畫是運用大學的專業知識和研究成果,積極參與社區發展與公共政策制定,促進大學與社會的雙向互動。該計畫重點包括環境保護、海洋資源管理、漁業發展及海洋科技創新等領域,透過與地方政府、非政府組織及社區居民的合作,計畫主要在解決實際問題,提高社區福祉,同時學生透過實地參與社區服務和政策研究,培養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達成教育與社會貢獻雙贏的目標,佳代老師特別強調這個計畫不僅促進了大學專業知識的落地應用,也加強了社區的可持續發展。 2. 淡江大學涂敏芬老師-【永續設計與創新:從設計思考啟動滬青學公益永續行動】USR計畫簡介與分享: 敏芬老師分享淡江大學的「永續設計與創新:從設計思考啟動滬青學公益永續行動」USR計畫,是在結合設計思考方法與永續發展理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社會責任感,計畫透過跨領域合作與實作課程,引導學生針對社區和環境問題進行設計創新,提出具體解決方案。計畫內容涵蓋環境保護、社會公益和可持續發展等範疇,並強調實地調研與社區參與,學生在專業指導下,與地方政府、非政府組織及社區居民共同合作,實現從設計到實踐的全過程。敏芬老師強調此計畫不僅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和創意思維,也促進了社區的可持續發展和公益事業的推動,達到教育與社會價值的雙重提升。 3. 臺北市市立大學莊旻達老師-【「你我共好」的善循環-社區永續的倡導、關懷與場域經營】USR計畫簡介與分享: 旻達老師分享台北市立大學的「你我共好」善循環USR計畫,主要在推動社區永續發展,強調倡導、關懷與場域經營,計畫透過跨領域合作,整合學術資源與社區需求,推動環境保護、社會公益與文化傳承等多方面的行動。計畫包括舉辦社區創業培力講座、心靈療癒活動、健康關懷倡導以及青銀共學活動等,促進居民的參與及互動。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也極積的進行實地課程實踐參與和場域相關服務,並陸續提出創新方案,解決社區面臨的實際問題。旻達老師強調計畫不僅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實踐能力,也加強了社區的凝聚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大學與社區共好的局面。 4. 文化大學陳盈宏老師-【北海岸社區韌性:在地永續知識與經濟創生】USR計畫簡介與分享: 盈宏老師分享文化大學的「北海岸社區韌性:在地永續知識與經濟創生」USR計畫,計畫主要是在增強北海岸社區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並促進經濟創新。計畫聚焦於在地文化、環境保護及經濟活化,通過與地方政府、非政府組織及社區居民的合作,提升社區韌性,而學生透過實地調研和參與,結合學術研究,開發適合當地的永續發展策略,推動生態旅遊、綠色經濟及在地產業升級,計畫不僅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社會責任感,還促進了社區的經濟繁榮和環境保護,實現知識傳承與創新發展的雙重目標,盈宏老師期許這個計畫成為大學與社區共同成長的重要平台。 2、 經驗交流與議題討論 議題一:若USR場域離學校距離較遠如何吸引老師及學生增加參與次數?個人經驗分享,在陽明大學做共同計畫主持人時,其中有一個場域在三芝,當時陽明的老師跟我與學生每次去三芝場域路程太過辛苦,後來全部場域轉到陽明大學旁邊,所以我覺得北海小英雄可以串聯起來很厲害,請問是如何提高老師及學生增加參與次數?(臺北市立大學莊旻達副教授提問) 中國文化大學陳盈宏助理教授回覆:我們策略結合必修課程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動機,交通方面用包車方式,讓學生覺得很舒適,在課程設計方面讓學生覺得像是在玩遊戲,同時團隊老師的投入心力佔很重要的因素,但這也是我們還在持續克服當中。 臺北市立大學劉惠芳助理教授回覆:場域遠近是個問題也是個議題像我之前在文化大學,曾經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場域在萬華,雖然學生玩個很開心參與度也很高,但到期末回饋意見是差的,對學生來說從山上下來一趟覺得路程較遠,其他學校方式若要修下學期的課,這學期之前的寒假去做實作,這樣較為兩全的做法,不然場域太遠執行也是會有困難度。 中國文化大學陳盈宏助理教授回覆:我們有社群教師團體裡面去宣導關心北海岸社區議題,同時也挖掘潛在的一些問題可以一起來努力的老師,這就是我目前行動方式。 淡江大學涂敏芳副教授回覆:補充說明本校有一位老師場域在宜蘭,但執行上花費總成本太高,還是有困難度。 海洋大學嚴佳代副教授回覆:將來課程跟人培就會變成主要,場域經營三個主軸:1.課程2.場域社會改變3.建立地方關係,對我而言場域是一個很重要的點,以我個人認知對於場域關係更重視,學生到不了的場域會變成非常大的挑戰,因為老師本身就不是在場域服務,學生對地方產生關係產生價值才是USR本質,這也牽涉到場域的距離。 議題二: USR結合課程操作過程部分請問各位老師如何看待學生學習態度?然而修課學生附加更多作業及負擔請問各位如何看待?(臺北市立大學劉惠芳助理教授)淡江大學涂敏芳副教授回覆:我讓學生理解場域知識也是知識,有場域、專業、實作等三個知能,我們在學習過程中都要保持韌性跟應對來面對場域的不確定性,因為不確定性才是可以真實學習到的經驗,在課堂操作上我會公佈學教紀錄,能讓學生知道什麼時間點做什麼事,且能課堂上與學生互動式即時的,當公佈學教紀錄學生是有心理準備。 海洋大學嚴佳代副教授回覆:像臺北市大學社會處方箋通識課程及淡江大學榮譽學程我覺得都很棒,USR對我而言是創造學生進去場域,學生要做的事情在場域共同執行,若場域課程設計我會有四個階段帶學生去場域:1.概念性:期初去場域學生回來後針對問題及內容討論。2.建立連結:期中去場域讓學生了解在這個過程中要與場域人員產生企業導師。3.產生貢獻:學生自己跟場域約一次時間去討論相關事務,4.成果發表:最後全部帶去場域成果發表,以這樣的場域經營方式學生一定可以跟場域產出關係。 中國文化大學陳盈宏助理教授回覆:這學期有辦一門生活教育特色課程是北投隨野農場,在課堂第一周就跟學生說明這門課都在校外場域要請同學分組做生活教育主軸的五種類型作品,有生活教育桌遊、生活教育繪本、生活教育背包或手作包,加上學生自己規劃,在第一周先帶學生去場域蒐集資料,蒐集完後同學就有基本概念,之後我們帶去淡水阿三哥農莊較成熟的場域做一個對照,我們再去第二次北投隨野農場做後面相關資料蒐集,最後期末成果展辦在北投隨野農場邀請親子家庭體驗手工教育給同學回饋,重要關鍵成果展是學生學習的成果由學生來主講讓老師來扮演引導者,可以造就學生的成長。 臺北市立大學李佳穎副教授回覆:做USR課程學期第一周會將學期課堂進度列表出來並跟學生講清楚場域的狀況與最後做出的作品,學生在選課時就會有心理準備,但也要看場域的需求進行調整,當初幫民權社區發展協會設計包裝時,對民權社區發展協會來講最終就只是需要一套設計包裝, 其實也並不需要全班同學全部進來參與也有些同學不一定是做好的,另外也還要對社區負責,在某一門課裡面部分學生想學做自己想做的,如果想做這個專案的同學就選這門題目來做,但我也有跟同學們講最後只有一組會被選出來要有心理準備,讓學生知道將來出去工作提案也不一定會被選中,也有說明選中同學的學期結束還要後續進行收稿、印刷等工作,在場域方面也要跟他們講好需要等待久一點的時間完成作品,學生想學習到想要的,與場域期待的作品,這中間老師要兩邊溝通跟平衡。 在去年學期中,因為做USR計畫有跟心理衛生中心合作他們希望有關心理情緒議題策展,剛好這個題目也符合我們視覺藝術系學生策展,但也有跟心理衛生中心說明沒有辦法一學期就完成策展,需要給我們一些時間會完成這件事,當時心理衛生中心會找我們策展是由新北市青年局推薦的,新北市青年局突然間提出也可不可以在他們那邊策展,所以全班同學分成兩組進行籌劃,有跟學生說明創作策展歷程會很辛苦,但有經費可以讓學生使用,在課程設計中還是需要配合學生期待四年學習目標去設計,這門課程有做一個課前展並邀請新北市青年局與心理衛生中心至本校並討論可以展出的作品,後來正式展出開了一門微學分課程,想要把作品展出的同學再修這門課做完,但其實老師帶學生在公共場合做展覽壓力是大的,怕有些學生參與度沒有那麼高,不過學生還是有榮譽感,在這門課大部分學生很認真投入規劃策展作品雙方也互利互惠完成這件事。 像這學期到民權社區發展協會幫忙做協會宣傳影片及志工故事集,剛好也是我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就帶全班同學去做,場域遠近我覺得也要看做什麼事,若因做這件事學生常常去的場域車程30分鐘內抵達,學生可以接受且場域較好經營,我也是跟嚴副教授很像期初先帶學生去跟志工互動,同時我也很擔心因為年齡差距大的問題,怕學生跟志工互動狀況不好,不過後來他們都聊的很好,去場域前我有跟學生們說訪談志工紀錄他們的人生故事,期末要做成影片及故事集,所以學生們很認真地去訪談及跟志工們合照,期中帶學生們跟志工們去做創作作品,創作回來後做影片跟故事集,期末做出成果分享給協會,協會對成果覺得非常感動。 海洋大學嚴佳代副教授回覆:有關於專業課程我會回到課程主軸,USR部分我會放到通識課程,通識課裡面讓學生了解到應用社會實踐問題,也回應陳盈助理教授遇到狀況,很常學生會問到需要怎麼做產品,我們場域裡面有設計很多產品,像昨天東華大學設計我們USR和平島場域的東西,我跟他們說大部分都不實用,因為跟現實落差太大,設計包裝很漂亮但成本多少學生不會考慮,而且後來我們有一組用USR計畫做幫他們做包裝,對這件事有兩個問題去看待,1.做好的包裝可能會拿去送人。2.這批做好的包裝不再產出。所以又回到原來的包裝只不過是滿足一個指標,若一個地方需要學生因為做出東西而產出關係情感,這才是最重要的。 淡江大學涂敏芳副教授回覆:場域遠近確實是一個重要性,但有沒有可能跳脫出場域的遠近,用議題場域去思考利害關係人及老師與學生的互動。 中國文化大學陳盈宏助理教授分享:之前在做USR跨部門協力制指標結合,這兩年有拿到USR教育評估與機制,我要做的是大學生能力的技術也是指標,若有機會再邀請各校老師給我一些回饋。 臺北市立大學劉惠芳助理教授結語:今天很高興與大家互相認識的開始,因為我有要學習新的USR計畫,後續再請教大家,謝謝大家。 計畫團隊與跨校參與的老師及同仁深刻體會到專業教育、場域實踐與社會責任的緊密連結,透過與學生及社區共同合作,解決實際問題,不僅提升了教學質量,也促進了自身的專業成長,大家共同創造了知識分享與社會貢獻的良性循環,收穫豐富。
執行單位:教學發展中心
活動日期:2024/06/13
臺北市立大學 版權所有 © 2020 University of Taipe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