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共好」的善循環-社區永續的倡導、關懷與場域經營-臺北市聯合醫院X臺北市立大學「你我共好」USR計畫-跨域永續交流會議

2024年07月02日(二)在王實之主秘的牽線邀請下,促成臺北市聯合醫院劉建良主任與本團隊計畫主持人莊旻達主任、共同主持人李佳穎老師、協同主持人黃凱嫈老師、協同主持 人翁士恆老師與USR辦公室主任 余孟哲老師一同於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莒光健康增齡賦能中心(台北市萬華區萬大路22號2樓)進行臺北市聯合醫院與臺北市立大學「你我共好」USR計畫的跨域永續交流分享,交流相關紀錄如下: 1、 市聯醫劉建良主任-計畫簡介 劉建良主任為本校老師與計畫團隊簡介社會處方箋在台北:失智共融處方箋計畫,建良主任分享「失智共融處方箋」在台北市引起了廣泛關注,這一計畫旨在應對失智症患者的特殊需求,促進他們與社會的融合,提升生活質量,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失智症成為越來越普遍的健康問題,不僅影響患者本人,還對其家庭和社會帶來重大挑戰,而單就傳統的醫療手段無法完全滿足失智症患者的需求,於是提出了社會處方箋的概念,即通過社會支持和資源來補充醫療治療,幫助患者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 「失智共融處方箋」計畫的核心理念是將醫療與社會資源結合起來,為失智症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支持,這一計畫不僅包括醫療診斷和藥物治療,還涵蓋心理支持、社會活動、環境適應等方面,建良主任認為通過這種綜合性的支持,可以有效減少失智症患者的孤立感和無助感,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 具體來說建良主任分享「失智共融處方箋」計畫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是醫療診斷和治療,這是基礎,通過專業的醫療診斷和個性化的治療方案,為失智症患者提供必要的醫療支持。其次是心理支持,這部份強調心理支持在失智症治療中的重要性,通過心理諮詢和輔導,幫助患者和家屬應對疾病帶來的心理壓力和情緒困擾。 第三是社會活動,計畫鼓勵失智症患者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如藝術療法、音樂療法、體育活動等,這些活動不僅有助於刺激患者的腦部活動,還能增強他們的社會互動能力。第四是環境適應,為失智症患者創造一個安全、友好的生活環境非常重要,計畫 通過環境改造和輔助設備的使用,幫助患者更好地適應日常生活。第五是家庭支持,家庭是失智症患者最重要的支持系統,計畫通過對家屬的教育和培訓,增強他們對疾病的認識和應對能力,同時提供必要的休息和喘息服務,減輕家屬的負擔。第六是社 區參與,建良主任特別強調社區在支持失智症患者中的重要角色,計畫通過社區志願者的參與,為患者提供陪伴和支持,增強社區的共融意識。第七是政策支持,計畫呼籲政府和社會各界加強對失智症患者的關注和支持,制定和推行相關政策,為失智症 患者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服務。 建良主任分享自「失智共融處方箋」計畫推行以來,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首先,失智症患者的生活質量明顯提高,他們不再感到孤立和無助,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和充實。其次,患者家屬的壓力也得到了緩解,他們在應對疾病方面更加從容,家庭關係更加和諧。此外,社區的共融意識增強,更多的人開始關注和支持失智症患者,形成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未來隨著社會對失智症的認識和重視不斷提高,「失智共融處方箋」這一計畫有望在更廣泛的範圍內推廣,為更多的失智症患者帶來福音,所以也期望北市大USR的團隊加入,為失智症患者及其家屬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福祉,為實現社會共融和諧作出了重要貢獻。 2、 北市大莊旻達主任-計畫簡介 旻達主任簡介「你我共好」的善循環計畫,這是以社區永續為核心的USR(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計畫,本計畫是以通過倡導、關懷與場域經營,建立一個更加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社區,計畫團隊首先是倡導社區永續發展,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和教育活動,提高社區居民對永續發展的認識和參與度。其次是增進社區關懷,組織和支持社區服務活動,促進社區成員之間的互助與關懷,減少社會孤立感。最後是場域經營,利用大學資源,為社區提供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場域。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你我共好」計畫採取了一系列策略,包括教育推廣、社區參與和資源整合,在教育推廣方面,計畫通過講座、工作坊、課程等形式,向社區居民傳遞永續發展的理念和實踐方法,社區參與方面,計畫強調社區居民的參與,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各種活動,資源整合方面,計畫利用大學的師資和學術資源,為社區提供技術支持和資源,自本計畫啟動以來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其中在針對老年人和弱勢群體的關懷活動,受到了廣泛好評。 未來計畫團隊希望再進一步增強資源整合和技術支持,期望可以成功推動社區的永續發展,而這一計畫不僅只想改善民權社區,也期待可以為其他城市和社區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盼望透過持續的努力本計畫團隊將繼續推動社會責任的實踐,為建設更加美好的社會貢獻力量。 3、 北市大莊旻達主任-社會處方箋學分學程簡介 旻達主任簡介本團隊開設的「社會處方箋學分學程」是為了推動社會責任和健康福祉,在培養學生掌握運用社會處方箋的方法和技能,從而提升社區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所謂社會處方箋,是整合性個人化健康照護的一環,經由自我轉介(self-referral)方式自主尋找資源或透過服務連結者(link workers)的協助,從民眾最適切的方向(what matters)出發,提供民眾全面整合性服務。社會處方箋的服務透過大學實踐教育、醫療與社區在地組織的結合,與社區組織聯起來,提供一個可行的支持服務。近年來,臺北市立大學致力於推動市屬大學的社會職責,在服務過程中以「社會處方箋(Social Prescribing)」的概念,走入社區並解決社會心理健康問題。北市大的社會處方箋學分學程旨在透過課程培養學生具備促進社會身心健康與創新實踐的專業技能和學術知識,本學分學程的課程設計包括社會處方箋的基礎理論與精神、服務連結者(環節工作者角色) 、自我轉介(社會處方支持心理健康) 、社區資源(社會處方)等特色,以培養學生在資源鏈結、心理支持和社會服務方面的務實在地觀點與多元專業能力。 社會處方箋學分學程於學校課程方面,融入跨領域的元素如社會福利、諮商輔導、藝術治療、地方創生等,以提供學生多元化的觀點和方法,讓學生能夠在真實情境中應用所學,並透過反思提升自身專業水準,本學程致力於培育社會中的療癒力量,使學生成為具有同理心和實際操作技能的社會實踐者。課程目標期望透過文化、藝術、自然等非藥物的力量,跨越階級、性別、年齡及族群限制,有意識地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進培養更高的抗性與韌性,以面對生命中的各種挑戰,找到自我治癒與他癒的可能。同時,學生在參與實踐社會處方箋的課程中也可達到培育人才與實踐社會責任的目的並提供潛在的就業機會及具備創業潛能。此外,本學分學程將拓展社會處方箋的範疇,串連博物館、圖書館、音樂廳等,亦與多個友善單位合作,期望有助於社區的發展和改進。 而學程的設立背景是根據現代醫學的進步,醫療模式逐漸從單純的疾病治療轉向全人健康的關注,這意味著醫療專業人員不僅要關注病人的生理健康,還要關注其心理、社會和環境等多方面的需求。社會處方箋正是這種全人健康理念的具體實踐,通過將病人引導至適合的社會活動和資源,幫助他們改善心理健康、增強社會聯繫和提升生活質量。 我們期望學程的實施,可以不僅為社會輸送了一批批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專業技能的優秀人才,還為推動社會處方箋在臺灣的普及和應用作出了重要貢獻,總之計畫團隊希望在這個學分學程中,同學可以通過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相結合,跨學科合作與多 樣化教學方法相結合,培養具出有全人健康理念和社會責任感的專業人才,為提升社區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作出貢獻。這一學程不僅是對現代醫療模式的創新和發展,還是對全人健康理念的具體實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價值。 4、 臺北市聯合醫院與臺北市立大學 Q & A 分享交流 議題一:USR計畫補助經費大約多少?(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劉建良主任提問) 臺北市立大學莊旻達主任回覆:我們目前一年教育部補助275萬加學校配合款30萬6千,共306萬,USR計畫為二年期經費總共612萬。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劉建良主任回覆:課程架構與我們相符,若要做處方箋活動可以做一點修改即可,在轉介過程多一個LinkWorker角色跟開立處方角色,活動本身不用太大變動,舉一個例子我們做一個戲劇療癒處方箋,針對開立對象做調查,發現有接近40%的人具有處方箋身分,我們會依照適合哪個處方箋去轉介,有點像是開藥的概念,知道開哪種藥是有療效,相對的就把哪種人送進來做處方化。 議題二: 如何思考健保相關資源?(臺北市立大學翁士恆老師提問)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劉建良主任回覆:做社會處方箋不納入健保資源,但我們是公立醫院所以有公衛責任,在某一種程度上會吸引病人,至少我們醫院在整合照護這塊滿有知名度。 議題三:若本校有活動變成處方化是否能跟貴院連結?(臺北市立大學翁士恆老師提問)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劉建良主任回覆:可以,單一次活動也可以處方化,若是有延續活動或是工作坊可以做成處方箋小卡。 議題四:若設計一個處方,如何掌握成效評估方式?(臺北市立大學莊旻達主任提問)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劉建良主任回覆:我們有嘗試使用穿戴裝置,看生理數據量測,從博物館做活動測試,結果都很順利。 臺北市立大學莊旻達主任回覆:為了讓社區長者多從事戶外活動,我們8月有請學生設計社區散步APP,在社區附近公園讓長者打卡做成效評估裡面。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劉建良主任回覆:結合科技穿戴裝置可解決不用透過量表來評估,數據較為客觀。 議題五: 9-12月有活動可以讓學生參加嗎?(臺北市立大學翁士恆老師提問)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劉建良主任回覆:我們有跟其他單位合作工作坊、體適能活動可以讓學生參加。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失智共照中心林紹蘋組長回覆:我們固定周一下午有失智症支持團體與照護團體,會下棋的同學非常歡迎參加。 5、 課程建議 劉建良主任建議: 社會處方箋必修學分可以思考一開始從工作坊上課→課堂上上課→學生構想方案主題→媒合社區場域讓學生實作→期末成果發表會讓民眾講心得,像是課程搭配實踐方式給予學生學習目標。 6、 結論 王實之主秘: 今天很高興與大家一起討論會有一些啟發與想法,上次跟劉建良主任討論完後開成了社會處方箋課程,這是一個合作的起點,課程執行可以再規劃討論,主要課程設計透過實踐培養Link Worker的角色,期望初步成果能帶去澳洲分享,在實務訓練及學術研究發表可以跟貴院合作。劉建良主任: 我們可以做一個聯盟,各個國家都有這些聯盟而台灣還沒有,做一個處方箋主題,主軸由本院與貴校組成再邀請各院或各校人員加入,未來可規劃推動創立「社會處方箋的跨域整合聯盟」及積極發表「國外學術相關研討會」的社會處方箋議題。

執行單位:教學發展中心
活動日期:2024/07/02



臺北市立大學 版權所有 © 2020 University of Taipe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