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TSDGs
回首頁
關於SDGs
活動紀錄
年度報告
北市大
English
【USR Hub】「北市大1+101」臺北市淨零協作平臺計畫-永續發展與社會問題系列講座—食安與食農教育
所謂「民以食為天」,如何讓民眾能以對環境負擔小的方式,確保農產品與食材從「農場到餐桌」的所有環節為安全衛生、讓人們吃的安心,是極為重要的社會議題。本講座邀請到根源農場場長、2023年全國百大青農吳育任,以及中華民國食材供應商協會執行長張至淵,至本校進行「食安與食農教育」講座。 吳育任場長從生產端的角度來探討此議題,其分享的內容有五大重點:第一,農業生產端與公共政策的關聯:介紹公共政策如何在農業領域中影響食物安全與食農教育,並涉及跨域治理的概念,包含農業部、經濟部、衛福部等多個政府部門共同推動。第二,食農教育的立法精神:討論全民食農教育的背景與方針,強調在地農業支持、均衡飲食觀念、食物珍惜、及地產地消的永續農業概念。第三,農業市場結構分析:描述了農業市場結構,如小農經營、價格波動、以及蛛網理論,並強調農民作為價格接受者的困境。第四,食品安全的生產端推動:講述如何通過合理用藥、共同運銷、第三方驗證等方式來確保食品安全,並提到農民、產銷班和合作社在促進安全管理和教育中的角色。第五,四健會與食農教育的結合:介紹四健會在臺灣的發展歷史及其對農村青年的教育,並強調它在推廣食農教育中培養青少年健康生活與永續發展的作用。最後,吳場長強調食品安全的關鍵在於生產端的管理,並呼籲政府和民間共同推動食農教育,確保食品安全和農業的永續發展。 張至淵執行長從現代零售通路、餐飲外食驅動的農食供應鏈,強調「沒有管理沒有食安」,重點內容包括:第一,台灣的餐飲服務與外食現象:根據調查,討論台灣25至35歲上班族的外食習慣,並探討外食需求對食材供應鏈的影響。第二,食材供應商的角色與挑戰:食材供應鏈不僅僅是「從A點到B點」,而是需要有效的供應鏈管理、嚴格的品質標準及順暢的協調。第三,食材供應鏈的運作模式:討論了食材供應鏈的來源及運作,並強調了全程保鮮、溯源及資訊透明的重要性,強化了供應鏈中的監管需求,並減輕政府的食安管理壓力。第四,食安管理:探討了在農食供應鏈中,從生產、加工、儲存、運輸到分銷、配送的食安問題,並提出應通過多部門合作來維護食品安全。總之,張執行長強調食材供應鏈管理對於食安的關鍵作用,並呼籲相關產業加強自律與合作,以保障消費者的食品安全。
執行單位:教學發展中心
活動日期:2024/10/16
臺北市立大學 版權所有 © 2020 University of Taipe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