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_1141日碩專討_語言裡的秘密線索-兒童語意知識的發展歷程_翁巧涵博士

本次演講深入探討兒童語意(詞彙意義)知識的發展歷程 ,分析兒童如何建立並組織他們的語意網絡。講者首先區分了兩種主要的語意關係: 1. 主題性關係 (Thematic): 基於在同一事件或情境中共同出現的關聯,例如「狗」和「項圈」 。 2. 分類性關係 (Taxonomic): 基於共享特徵或同屬一個類別,例如「狗」和「貓」 。 演講者接著介紹了三項系列研究,以追蹤兒童語意發展的變化: • 研究一: 針對國小三年級學童的研究 。結果顯示,識字能力較佳的孩童,其語意判斷的表現也越好。此外,此年齡層的兒童在語意組織上,主要依賴「功能性」關係(如:說話-嘴巴)而非「分類性」關係(如:太陽-月亮) 。 • 研究二: 一項縱向研究(longitudinal study),旨在探討語意關連和分類相關性在發展變化中的角色。研究發現,隨著年齡增長與學習經驗的累積,兒童會建立更精緻、更 elaborate 的語意表徵,並能使用更抽象的方式來整合不同的分類關係 。 • 研究三: 運用 fMRI(功能性磁振造影)技術,探討 10-14 歲孩童在語意處理上的大腦神經機制。研究證實,大腦中存在處理不同語意知識的區域,例如「關連強度」主要涉及左側 MTG(中顳迴)與 IFG(下額葉迴),而「分類相關性」則涉及枕顳葉皮質 (occipito-temporal cortex) 與 Precuneus(楔前葉) 。 SDGs 連結 (SDG 4:優質教育) 本場演講活動與 SDG 4 (Quality Education) 的目標緊密連結。演講的結論不僅是學術性的,更提出了具體的「教育應用建議」 ,旨在將兒童認知發展的科學證據轉化為有效的教學策略: 1. 提升教學策略: 建議教學者應明確教授語意特徵,並鼓勵孩子辨識詞語間的共同屬性(如形狀、材質) ,以幫助詞彙延伸與類別建構。 2. 優化學習方法: 提倡透過「分類遊戲」建立語意網絡,以及利用「情境化的故事學習」。這些方法有助於兒童將詞彙組織成有意義的群組,促進更快速的辨識與回憶

執行單位:幼兒教育學系
活動日期:2025/10/21



臺北市立大學 版權所有 © 2020 University of Taipei. All Rights Reserved.